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超

>

中国足球,需要重写代码

中国足球,需要重写代码

【发布时间】:2024/12/25 来源:

中超新闻

    时常想起那个黑白电视的时代,街边的墙壁一片斑驳,孩子们看不到什么花样娱乐,日落时分便成群结队在狭小的巷弄里疯跑,很多孩子踢着破旧的足球,扔着黄豆做的沙包,哪怕摔得鼻青脸肿,被打得哇哇大叫,却毫不在意,因为有发自心底的快乐。我们没有足球小将那样的动画片,我们也没有米老鼠和唐老鸭,但是我们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天书奇谭,有哪吒闹海,有大闹天宫。

好像还有一部电影叫做《京都球侠》,那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与足球有关的中国电影了。那个时代,没有互联网,虽然也有南美联赛,但是中国足球没有那么被人厌弃,做个球员也挺光荣的。因为我们在用中国人自己对足球的理解去寻找简单的快乐。

      那时候的日本还经常是我们的手下败将,可他们却偷偷地拍摄了属于自己的《足球小将》,如果说这部动画片是拉开中日足球差距的转折点或许有点夸张,但的确这部动画片,确实拉开了中国人和日本人对于足球文化认知的差距。

从热血少年的视角出发,把西方舶来的足球彻底“日本化”。从原本只属于陌生运动的脚踢与奔跑,转而变成日本社会最熟悉的少年漫画:有人为一记射门而砰然心动,也有人被夸张的必杀技逗得捧腹大笑。可就是这部动画,让孩子们奔出生活的小巷,追逐起遥远球场的梦想。曾经难以触碰的足球,在漫画世界里竟然如此亲近,犹如一场昼夜不熄的灯火,在日本社会里绵延不绝,也把这个名为“足球”的舶来品改造成流淌着日本血脉的运动。

       若说《足球小将》只是一部漫画,未免太过浅薄。它完成了一次深入的“文化解码”:人物与剧情在日本校园的土壤里生长,热血与团结在少年的挥汗奔跑中升温。日本人不再觉得这是他国的运动,而是在画格分明的分镜里看到了自己的秩序、自己的礼仪、甚至自己的冒险。很多年后,球场上突然出现了一批从小被这部作品点燃的少年,他们在绿茵上追逐时,仿佛融进了属于日本的“漫画式热血”。一切似乎都在暗示:当一项运动被赋予民族文化基因的时候,就有了生根的可能。

可是,我们回望自己的国家,却似乎很难找到一种让年轻人普遍认同的主流文化符号。互联网让信息碎片化,人们的注意力像风筝般四散;一旦某个议题升温,转瞬又被新的浪潮冲淡。那些曾经能够唤起共同记忆的符号,渐渐失去共鸣。青年一代在多元价值中生长,有时追逐新潮,有时沉迷自我,渴望与世界对话,却也常常缺少一个发自内心的“归属”——像是被线头缠住的风筝,既想高飞,却又不知何处落脚。

      这时再看日本,他们同样面临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冲击,却依然能保持相对统一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也许是因为那儿的教育注重仪式感,从小学的合班聚餐到班级值日,让个人始终依附在集体之中;也许是因为自然灾害给整个民族带来了必须团结的危机意识;又或者,他们从未放弃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改造——无论是神社里庄严的祈福,还是市井巷子里令人会心一笑的动漫周边,都带着鲜明而完整的“日式”符号。人们可以喜欢西方的电影、游戏或乐队,但当谈到自家文化,却仍能自然而然地挺起脊梁。

我们又能如何?或许可以寻找新的表达方式,让传统元素跳脱出故纸堆,与时代产生对话。像《足球小将》之于日本,我们也能在某个文艺或流行的载体上进行再创作,把足球乃至更多事物做出富有“中国印记”的诠释。当所有人都被征服在一幕幕富有温度和想象力的作品里,那种民族的自豪与认同,也许才能在年轻一代的心底生根。不是为了排斥外来文化,而是为了让自己内在的东西真正发亮。

    这样的构想虽谈不上一步登天,可一旦真的实现,也许会像春天后的第一场雨,让土地里的种子苏醒。若我们能在浮躁的信息洪流里,也留一条安静却分明的水渠,把本土的韵味和情感输入进去,并让它找到与当代年轻人心灵契合的密码——那么或许下一次当谈起这方土地的运动、文艺或者理想,我们就不会再感到散漫与迷茫,也无需依赖他人的热血来点燃自己。正如日本人从《足球小将》里获得的那般坚守与勇气,我们也能在属于自己的球场上,把汗与梦交织成光。

      现在足球圈的新闻要么是喊口号,要么就是胡乱喷的拧巴着,但凡能够体现出点汉语美感的表述都以不符合新闻报道为由被拒之门外。也就只有我这种闲云野鹤,能够一边翻着苏童文集,一边在这里拽着文化认同。

     有时候,不是正规军,也挺好。

上一篇:东体:2023年马莱莱在中超是“现象级”存在,与申花互相成就

下一篇:上海海港俱乐部迎19岁生日,队内众将发文送祝福

直播

MATCH

新闻

NEWS